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热点资讯
神秘博士2009圣诞篇 你的位置:白夜灵异事件簿 > 神秘博士2009圣诞篇 > 鄱阳湖依然维持在高水位浦东吸血鬼事件
鄱阳湖依然维持在高水位浦东吸血鬼事件发布日期:2024-05-31 06:13    点击次数:89

  守住鄱阳湖

  作者:赵晓妮李子硕邓敏佳

  日期:20200724

  版号:1

  6月29日至7月上旬,暴雨接连倾泻,鄱阳湖水位暴涨,多站超历史洪水,屡破纪录。

  卫星遥感监测显示,7月14日6时,鄱阳湖主体及附近水域面积达4403平方公里,为十年来最大。

  鄱阳湖,一度到了最危急的时刻。

  洪水

  在江西省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以下简称“防指”)一楼,一块小黑板见证了一段险象环生的日子。

  从每天早上6时起,每隔2小时,55岁的镇水利建设委员会工作人员杨书斌就在小黑板上更新一次九江站的水位信息。

  从6月21日到7月上旬,小黑板上汉口、九江、湖口等水文站的水位涨落表上填上了一列列代表上涨的“+”号。除了水位、天气、降水量以外,上面还写有镇党委书记陈世超的手机号码。

  “看小黑板的人很多,领导关注,老百姓也来瞧。”今年鄱阳湖的洪灾,更让小黑板上日复一日更新的数据显得意义非凡。

  江西北部的江洲镇,地处鄱阳湖与长江交汇处。今年7月,这个人口4.2万、总面积108平方公里、四面环水的小镇,成了全国焦点。

  “水涨得太凶。”江洲镇年均降水量大约2000毫米,但接连的暴雨让防汛形势陡然紧张,从7月3日到11日,暴雨就稍停了一天,一周内就下了460毫米的雨,杨书斌回忆,“水位每天涨40厘米左右。”7月4日,水位还在19.27米,到12日14时,水位已达22.81米,而当地的警戒水位是19.5米。

  鄱阳湖水位在短时间内全线暴涨。在湖东岸,鄱阳县气象局局长陈周瑞的日常因为一项工作被切割成逐3小时的片段——每3小时给县领导和各类微信群推送气象快报。

  7月7日凌晨,电脑中的预报数据和实时雨情让陈周瑞嗅到了最强暴雨的气息。他马上抄起电话,分别联系了县领导和水利局、应急管理局等单位负责人。上午,联合会商,精准研判;下午,县里召开防汛调度会,要求全县通村、盘山公路除运输物资以外全部封路,低洼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居民全部转移。

  行动一气呵成。“及时准确!”鄱阳县县长、县防指指挥长胡斌这样评价气象服务。

  “往年鄱阳湖水位上涨较缓,但这次不同,水位短期暴涨。饶河鄱阳站不到5天就从7日的19.5米涨到12日的峰值22.75米,突破了1998年历史极值。”鄱阳县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县防办主任王能耕说。

  江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郑婧用一条时间轴,还原了降水如何一次次向鄱阳湖施压。“6月下旬到7月初,江西已经经历了几次暴雨过程。到了7月,暴雨更加迅猛,上旬全省平均雨量228毫米,是多年均值的3.9倍。”郑婧清晰记得此后的三个重要节点:自7月2日起,鄱阳湖水位超警戒;由于上游地区持续暴雨,6日23时,长江水倒灌鄱阳湖;经过7日到10日的超历史暴雨,12日0时鄱阳湖超过1998年水位,12日8时达到最高水位22.75米。

  还有必要誓守鄱阳湖吗?省应急管理厅防汛抗旱处处长李世勤给出答案:一方面,鄱阳湖调蓄整个江西16.2万平方公里流域洪水,对减轻长江的洪水压力作用巨大;另一方面,整个鄱阳湖周边有十几个县,如果再把长江九江段加进去,江西沿湖沿河沿江的共计19个县,如果守不住鄱阳湖,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会面临重创。

  但对更多奔波在堤防上的人来说,鄱阳湖的意义不止于此——守住了湖就守住了信念、守住了家。

  转移

  暴雨来临前,陈周瑞不忘抽空给老伙计——莲湖乡大霞村党支部书记程达春打了个电话:抓紧收稻子。

  莲湖乡是鄱阳湖中的一个岛乡。7月2日,设在村里的珠湖坝防汛指挥所成立,除了防汛专业队外,还有二十多名志愿者。这里什么时候来,都能找到人。

  “那时水稻还没熟到家,但还是在一两天里把能抢的都抢回来了。”经历过1998年大洪水后,大霞村部分村民已迁往高处。但根据气象预报信息和十几年抗洪经验,程达春判断涨水可能会很厉害。防汛队打开广播、敲着锣转移居住在低洼处的村民,晚上巡堤时,一旦看到低洼处有人家里亮灯,无论如何也要把人拉出来。

  “那几天多亏看了天气预报,知道雨要一直下。”程达春回忆,从9日上半夜来水,水位涨涨退退,到11日下午鄱阳湖水位达到22.55米,洪水淹没了莲湖乡与外界连通的唯一公路。“如果看到退水思想上有一点点麻痹的话,肯定要出事。”

  洪水淹没了高压电塔,村里停了电。程达春联系到当地自来水厂,厂长表示,没有电也要创造条件发电,保证村里不断水。虽然大霞村成了“孤岛”,但因为有很多像程达春这样的人红着眼成宿奔波,才守住了一方平安。

  几乎同一时间,鄱阳湖西岸的庐山市蛟塘镇龙溪堤也是险象环生。7月5日,40多名党员组成先锋队连夜冲上堤坝。

  情势愈发危急,省防指指示:单退圩堤行洪。龙溪堤便是其中之一。

  洪水开始涌进往日繁华的金银路,为了让百姓尽快撤离,蛟塘村党支部书记陆孔森用上了气象大喇叭。不漏一户,不落一人。很快,整条街500多户1500多人全部安全转移。“两年前建成的气象大喇叭,没想到发挥这么大的作用。”

  洪水逼近,是否转移群众、何时转移的发问一次次考验着党政干部的智慧,也等待决策气象服务的答案。恰逢中国气象局在江西试点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建设,“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便成了人命关天的要求,也是每个气象工作者的信念。

  郑婧数着全省首席预报员大会商的次数:“2019年举办了10次,今年到7月就有38次。”每一次都直指天气预报难点,形成观点碰撞,群策群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得出准确预报结论,并不代表压力消解,反而是更多任务的起点。根据提前转移群众机制需求,当预计24小时内将出现暴雨以上天气时,气象部门要滚动开展未来24小时逐6小时降雨落区预报,省防指据此下达提前转移指令。转移从决策到实施往往发生在短时间内,与之匹配的气象服务是对预报的必要延伸。

  人与堤

  洪水不断冲击着环江洲镇34.55公里的大堤,北堤一度面临漫堤危险。冒着大雨,守堤者们没白天没黑夜地在原来的大堤上又垒起60厘米到1米高的子堤。“洪水不给我们时间。”江洲镇柳洲村党支部书记洪棉雪说。

  到7月17日那天,江洲镇水利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刘良武守堤半个月寸步不离。暴雨后的烈日把他的双臂晒得满是水泡,摘下斗笠,两鬓被汗水浸湿,白发已成绺。

  1998年,初出茅庐的他就跟着师父在这里守了40多天。那年的洪水把江新洲全部淹没。后来为了孩子,刘良武离开江洲镇辗转从事其他职业,却依然在每个水位超警戒的汛期专门请假回到故乡抗洪。今年为了年迈的父母,他又回到镇上,重新成为专职水利技术员。在他看来,抗洪精神已融入血液。大堤上,防汛哨所超过170个,不少哨所就是村民的家。

  今年抗洪初期,因为镇上只有4位水利技术员,刘良武要负责3公里多的堤坝巡查排险工作,每天往返巡查,随时处理险情,“饭基本都在堤上吃”。现在增援已到,能轻松点了。“最近更关注防风。”他说,大风会冲击堤坝,要把加固防浪坎等措施做到位。

  随着江河水位持续上涨,江西省堤防超警戒长度最长达到2515公里,每一段堤防的安危都影响巨大。

  7月9日晚,庐山市城区南康堤形势陡然严峻。湖水距离堤坝面不足30厘米,一旦漫堤,洪水将涌入主城区。当晚,防汛工作紧急调度会开到11点多,数日后市气象局主要负责人宋容仍能记起当时的紧张氛围。

  当天夜里12时,庐山市抗洪力量全线铺开。5位市委常委、2位副市长包下7个责任堤段,统一调派7个乡镇紧急增派党员干部民兵等对南康堤进行抢险,同时组织消防、武警等力量对沙湖山圩堤进行增援,全部群众进行转移。市气象局立刻行动,每小时加密发布雨量通报和天气专报。

  一夜之间,一条1500米长的防洪子堤在洪水入城前筑起,守护庐山市安全无虞。

  家

  7月15日晚雨停后,55岁的鄱阳县气象局副局长余渊杰与同事赵克祥巡堤时,抬头能看到稀稀落落的星星。

  按照县里要求,自7月11日起,鄱阳县气象人员开始参加巡堤。局里人少,还是抽出人三班倒。余渊杰和赵克祥负责从当天16时到22时,每小时巡查一次,一旦发现渗水、管涌或泡泉,要立即报告。

  整段沿河堤长约3公里,过去是人声鼎沸的鱼市,倚靠着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这里出产种类繁多的淡水鱼。县气象局负责的堤防再往前走300米就是余渊杰的家。“我在这里出生、长大、工作,1998年在这里抗洪,退休了我也还在这里。”余渊杰说。

  走到与卫计系统负责段相接处,赵克祥遇到了同样在巡堤的儿子。两人简短交谈,便匆匆分开。父子兵、夫妻档,在抗洪大堤上已是常见组合。负责当晚12时到次日8时巡堤的县气象局副局长王林和妻子需要计划好轮流巡堤的时间,不然两人9岁和3岁的孩子就得单独在家或值班室。

  雨停了,但只要水没退,巡堤就得继续。“水位退得很慢,基本每天只能退10公分左右。鄱阳湖依然维持在高水位,堤坝浸泡的时间特别长,容易出问题。越是退水的时候越要仔细巡查,一点都不能马虎。”刘良武有时会和干过水利工作的父亲聊聊堤坝,也品出了当年父亲劝他回江洲镇的苦心,“他希望我能用经验和知识守护家乡”。

  从县里到莲湖乡的公路依然沉在水底,往常只要20分钟的车程现在绕行走小路要花一个多小时。程达春也在等着退水,心中焦虑的他一天能抽两包烟。村边不时飘来洪水的腥臭味,他计划先准备好消毒水和施工设施,“水一退就把路修好”。

  守堤者亦有人守护。针对雷电天气,多地气象技术人员深入防汛值守场所、堤坝提供现场防雷技术服务和科普指导,保障守堤人员安全。

  7月中下旬,主雨带北抬。江西省气象局局长詹丰兴并没感觉到肩上的担子轻了,除了“盯紧重要时段、重点地区、重点领域、重点人群,强化滚动预报和影响服务”,受洪涝灾害影响的中、晚稻补种改种,还需要大量精细化气象服务。

  “近期能解决问题的,仍然是非工程措施。及时做好监测预警和形势研判,及时转移群众,我觉得这是重中之重。”李世勤也在考虑,根本上能长远解决问题的是工程措施。

  17日9时许,新一轮调度会在江洲镇防指二楼开。杨书斌检查了自己在小黑板上更新的水位数据和新的“-”号,等待着水退之时,盼见大地底色。

  (张瑛、胡菊芳、司加义、王春艳、黄兰、刘静、周浩、徐克胜对本文有贡献)

  水乡“雨战”气象冲锋

  ——江苏气象部门全力应对梅雨期强降雨

  作者:孙楠 孙啸 孔月蕾 汤小红

  日期:20200727

  版号:1

  7月21日,江苏持续43天的梅雨期终于宣告结束,直逼45天的历史纪录。“暴力梅”超长待机,让太湖流域以及江苏省内长江支流防汛形势严峻。

  这是一场上下同心的主动战、持久战。面对江苏严峻复杂的汛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派出指导组深入江苏长江、太湖、淮河防汛一线检查指导,中国气象局多次远程进行气象服务调度并现场指导。江苏省委、省政府领导及各级党政部门对今年防汛工作早预见、早准备、早行动,气象、水利、应急管理等部门科学预报研判、及时调度,全省未破一圩、未死一人。

  成果来之不易。江苏全省气象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国气象局、江苏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工作启动早、过程抓得紧,在江河湖畔、堤坝圩口,书写出气象工作者全力以赴的汛期故事。

  地点:水阳江

  ——下多少雨是调度的依据,关键时刻,我舍小家。

  “你怎么这时候来了?”7月16日中午12时45分,同事问王欣欣。

  王欣欣是南京市高淳区气象局局长,当天是她女儿中考的日子,也是6日水阳江流域启动防汛应急二级响应后,王欣欣唯一想请假的日子。11天来,她和区气象局副局长轮班24小时驻守在区防汛抗旱指挥部(简称“区防指”)。她女儿考前焦虑,本来,王欣欣答应陪考。

  “两点有调度会,今天很关键。”王欣欣一头扎进办公室。

  高淳是上游皖南山区的“行洪走廊”,又是下游苏锡常的“拦洪屏障”。入梅后,这里已经经历5轮强降雨,截至7月16日12时,梅雨量达701.7毫米,是常年平均的2.6倍。实际上,前三轮降雨过程缓解了干旱;到第四轮,情况才严峻起来。幸运的是,根据气象预报,在第五轮强降雨之前,所有水库都以低于汛限水位0.5米为标准进行了预调。

  一早王欣欣送女儿去考场时,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上游安徽宣城也在持续下雨。雨水顺流而下,汇集到水阳江,水位已达13.02米,早已超过12.8米的保证水位。中午这会儿,再刷新一下数据,已经达到13.11米了。

  区防指要开调度会,是因为一旦水位达到13.5米,有些堤圩需要撤离群众。而作为疏散点的学校,这两天恰好有考试。

  高淳的雨还要下多久?上游安徽的雨还要下多久?一时间这两个问题成为关键。

  “这时候哪顾得上女儿啊。”王欣欣翻看着气象数据。

  高淳与安徽宣城、芜湖等地气象部门联防联动的传统已有26年。在江苏省气象局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宣城气象部门的雷达数据系统已安装在高淳区气象局。目前,宣城、芜湖也每天逐3小时提供上游雨情预测。

  “今天高淳降雨基本告一段落,明天还有新一轮降雨,但总体雨量不大。宣城和芜湖在今天以后也没有太强的降水。”在和江苏省气象台、南京市气象台会商后,王欣欣把具体预报数据告诉区防指应急抢险组组长卞月生。

  “没有你们,寸步难行。”卞月生说,数据量化肯定有压力,但调度预案、巡堤频率都需要根据量化的数据来确定。最终,根据天气预报和综合研判,预计水阳江水位在13.3米左右,暂不转移群众。

  在水阳江沿岸,防汛工作早就有序展开。村民被组织起来,参与巡堤。高淳水牌巡堤是传统沿袭下来的“土办法”,每隔500米设置一个巡查点,每个点两三个人,每隔一小时巡一次堤,把水牌传到下一个点,四个点一循环,确保每一米都不落下。水阳江高淳段有一千多人在大堤上,120辆物料车、两艘装满土方的船都已做好准备。

  17日,新一轮降雨来袭,水阳江水碧桥水位上涨至13.28米;所幸上游雨量不大,水位开始缓慢下降,20日10点,水阳江水位为13.17米。除了水阳江,在石臼湖、秦淮河、苏南运河河畔,气象预报精准、服务精细,都成为调度的决策依据。

  地点:太湖

  ——协同合作,有惊无险,就是最好的状态。

  7月15日,苏州市吴江区气象局副局长解小寒晚上11时去区防指开调度会,忙活完迷迷糊糊刚睡下,就听见窗外开始下雨。连续作战的疲惫让解小寒太想睡个好觉了,但雨声响起,他完全没了睡意。

  15日,太湖水位已经连续18天超警戒。上游天目山一带的降水汇集而来,它们中的60%都将从吴江境内的太浦河,奔流57.6公里,最终汇至东海。因此吴江成为太湖流域的主战场。太浦河水位比平时已经高出了1米多,与堤岸相隔一侧的虾蟹养殖池塘产生明显落差。长期浸泡加上高水位落差,让大家的精神绷得很紧。

  那天本应是吴江第六轮强降雨后的间歇期,但这段时间太短暂,突发的夜雨打乱了节奏。

  云团裹挟暴雨猛然出现时,雷达回波捕捉到了它。区气象局局长沈利洪最先发现情况不对,会商后判断,这场本来很局地的雨,很可能变成下一场持续降雨的先锋部队,这场雨恐怕要持续一整天。他立即打电话向主要领导进行汇报,然后挨个打电话通知其他领导,指挥气象台向相关部门及村镇信息员发布预警。解小寒则在吴江基层气象服务站的工作群里进行通报。

  基层气象服务站是2019年底吴江区气象和水文两部门专门成立的联合工作站,双方把人力资源集中起来,为的就是协同防汛。

  “时长估计还要多久?”清晨4时,区镇水务的人问。

  “短时间内结束不了,区镇请向带班领导汇报。”

  “向西移动了?”清晨5时,群里有人问。

  “没有,一直维持东西向,中、南部区镇密切关注!”

  震泽各村和社区16日凌晨开始打泵排水,转移群众;平望联合村周边水位偏高外溢,村干部用土料编织袋加高加固……

  服务持续了整个晚上。“有惊无险,这是最好的状态。”沈利洪说。

  这种联动让这片主战场稳住了阵脚。吴江区水务局副局长孙建忠说,协同合作是基层汛期的必修课。吴江防汛有两个重点,一是作为泄洪通道,保证太湖过境水顺利下泄,另外就是保障吴江128个圩的安全。“入梅以来,气象局预判降水量,我们根据量化指标,精准调度、预降水位。”

  太湖流域还有更大的战场。整个梅汛期,太湖流域平均降雨量为583.1毫米,仅次于1999年的666.5毫米。7月17日7时,太湖水位涨至4.65米,太湖防总随即将防汛应急响应提升为一级,省水利厅升级太湖洪水红色预警。省气象局从7月15日起,每天派3人在省防指办公,更新趋势预报,利用高分辨率极轨卫星监测水体面积变化,为整个太湖调度提供参考依据。

  地点:北极阁

  ——忙而不乱,研究型业务给全省预报服务添足底气。

  位于南京的北极阁是中国近代气象发祥地,也是江苏省气象局所在地,始终脚步匆匆。入梅以来,全省10次强降雨过程时段、落区、强度预报总体准确。

  今年江苏入梅早,梅期长,雨量显著偏多。截至21日出梅,全省平均梅雨量582.5毫米,是常年梅雨量的2.47倍,为有气象记录以来第二多值(仅次于1991年的738.8毫米)。

  4月上旬,江苏省委常委会听取了省气象局关于今年汛期气候趋势预报的报告,研究部署防汛工作。

  “预料到今年梅汛期特殊,但没想到‘暴力梅’这么多,强降水频繁,98.6%的县都出现了暴雨。”省气象台台长康志明说。为推进研究型业务建设,省气象台今年以智能网格预报为基础,重点打造主客观融合业务。

  近年来智能网格预报进展很快,但网格预报和传统预报还是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预报员的优势在于诊断天气系统的基础上,把握灾害性天气过程和高影响天气,而与网格预报的精细化优势之间一直没能实现融合。因此,省气象局专门开发了主客观融合分析系统,预报员在网格预报基础上制作落区预报,开发集合融合和物理量融合等多种落区与格点预报融合技术,实现落区反演格点预报产品入库,形成统一的主客观融合产品库。

  经过这段时间的检验,康志明长松一口气。主汛期以来,江苏省气象台24小时降雨预报综合评分以及各个量级TS评分均比数值模式高。这也成为精准预报服务的重要基础。

  此外,充分发挥江苏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作用,入汛前,更新了2.5万预警信息接收人、34.4万决策服务联络人信息。入梅以来(截至7月20日),省、市、县三级共发布各类气象预警信号1432条,通过预警平台发布地质灾害、洪水等预警信息81条。省气象台橙色、红色预警信号平均提前86.1分钟发布,其中6月12日,提前46分钟发布了高邮地区龙卷预警,成功预警了一次EF1至EF2级龙卷风。正如江苏省气象局党组书记翟武全说的那样,江苏以实际行动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不垮一堤 不溃一垸

  ——湖北长湖保卫战中的气象力量

  作者:叶奕宏 李傲 代蕊 杨悦 张冰松

  日期:20200728

  版号:1

  “荆州头上一盆水”,这是湖北人给长湖的别称。它承接荆州、荆门两市来水,是湖北第三大湖泊。

  这“一盆水”却在今年汛期几乎满溢出来。入梅以来,长湖水位一路飙升,7月6日17时首次超保证水位0.01米,13日16时创造史上最高纪录水位33.57米,17日15时才跌回保证水位以下。

  但“不垮一堤、不溃一垸、不亡一人”的要求,长湖做到了。

  一场长湖保卫战,折射出千湖之省多年来在防汛综合决策调度中的积淀与革新。

  一次关于湖的拍板

  传承九八抗洪精神,有能力也有担当

  7月8日,湖北省气象局党组书记、局长柯怡明陪同省长王晓东站在荆州的长湖湖堤上。自6月8日入梅以来,7轮强降雨袭击长湖所处的四湖流域,累计雨量388毫米。长湖像蛰伏在堤下寸许的怪兽,面向更低处的荆州城,虎视眈眈。

  “气象怎么看?”王晓东问。这个问题的答案,直指降雨趋势,关乎分洪决策走向。

  同在现场的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简称“防指”)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邓华是长湖水域专家,深知这个决定背后的分量:“分洪,多少人家的房屋、耕地、鱼塘将被吞没;不分洪,饱受压力的长湖圩堤背后,是荆州中心城区及四湖中区、洪湖主隔堤以北的4105平方公里土地、210多万人、340万亩耕地。”

  不久前,柯怡明还坐在台下聆听前辈追忆,九八抗洪时期那顶住压力做出正确预报、支撑政府科学决策的故事让他心潮涌动。如今轮到他挑起这副担子了,一头是沉甸甸的责任,另一头是沉甸甸的信任——

  湖北有“硬核”的气象科技利器:多种客观预报方法、暴雨洪涝灾害风险评估系统、气象预报服务业务一体化平台接连在实战中展露身手。有“能打”的气象干部人才队伍:年初以来,突如其来的疫情迫使湖北气象人失去备汛先机,但他们仍争分夺秒地抢回失去的时间,甚至在入梅前就把“战时”之弦早早绷紧,不放过每一次天气过程。这些,给了他们挑重担的十足勇气。

  每天清早滚动更新的最新预报经过前一天的跟踪、研判、反复会商,对雨带推移作出精准把握——

  “8日随着副高减弱东移,主雨带南压至湖南中部到江西一带,预计长湖将出现降雨间歇,可以抓住降雨减弱期加紧腾容,加固水利工程设施……”

  最终,在多轮会商、反复研判的基础上,汇总气象、水文等部门关于雨情、水情、汛情、防洪人力与物资等信息,省防指划下底线:“死守33.6米!”

  “省防指能够下定决心不分洪,离不开气象部门的精准预报。”邓华说。

  但所有人都知道,这只是长湖保卫战的第一枪。

  一场关于水的定夺

  打通联动机制,才能融入决策

  长湖流域的降水减弱期倏然而过,其间水位仍在上涨。7月10日清晨,荆门市气象台台长梁涛紧紧盯着雷达回波。

  “这是暴雨的天气形势啊。”他揉了揉发胀的双眼,迅速准备与武汉中心气象台会商,制作服务材料,向各个部门讲解最新天气趋势。

  10日20时,省市加密气象会商准时开始。彼时长湖南部已有零星降雨回波开始发展。但在对湖库防汛抗洪调度中的重要参数——面雨量的判断上,省市两级出现了分歧,经过两个小时激烈讨论,终于达成一致结论。

  “这种争论太常见了。”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珊珊说。在长期的防汛工作中,湖北气象部门早已打磨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一旦出现重大天气过程,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将迅速展开区域联防。自7月4日以来,不只是长湖,围绕斧头湖、洪湖、富水河等防汛关键点,一场场加密会商中,各级预报员常常围着几毫米的面雨量展开激烈讨论。因为,这极可能是影响整个防汛大局的“分毫”。

  根据气象部门对10-11日长湖流域面雨量预报,水务部门按极值估算,长湖水位很可能突破33.6米的底线。怎么办?另一个方案进入省防指的视线。

  长湖之难,难在水量一进一出的平衡:高企的长江水位,阻滞了长湖水通过下游洪湖直排入江,而长湖仅有的三个出水口,难以消化大量上游来水。如果开辟一条新的出路,将长湖水引入汉江,防汛压力将大大缓和,但这极考验对汉江流域雨情、水情的研判和把控能力。

  而入汛以来,长江流域气象中心水文气象预报台始终紧盯长江、汉江流域降水,对区域和流域内的大江大河、重点湖泊和大型水库雨情作出精细预报。

  “自12日以来,我们根据需求重点加强研判汉江流域的面雨量。”武汉中心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晓玲打开12日向省防指汇报时制作的PPT,“根据预报,当时汉江流域汛情基本稳定,省防指判断开启引江济汉工程也不会影响汉江流域防汛工作。事实证明,实况与预报基本一致。”

  14日0时30分至4时30分,通过关闸下调泄量,汉江高石碑段水位不断下降直至出水闸开启。

  14日8时13分,长湖水通过拾桥河被引入引江济汉渠,流进汉江。

  7月15日8时,长湖水位降至33.43米。33.6米的底线,守住了。

  一个关于雨的判断

  面对模式工具,预报经验更显可贵

  7月14日清晨,一份重要天气专报,同时发到荆门防汛抗洪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手机上。

  “兄弟,你们的预报可算给我吃了个‘定心丸’!”上午会商时,市水务局副局长、防办副主任孙瑞拍了拍市气象局副局长崔恒立的肩膀。

  孙瑞根据气象预报估算了一下进出水量,17日至19日的新一轮降雨,对长湖的影响尚在可控范围内。

  但到了下午,崔恒立再看各家数值模式的预报结论时,形势突变!拥有长湖近70%湖面的沙洋县境内,平均每个区域站雨量居然将达100毫米以上!这意味着,长湖水域面雨量恐怕在100毫米-200毫米之间,他心里一惊。

  模式怎么变得这么快?预报结论要不要调整?他迅速抄起手机,拨通武汉中心气象台台长吴翠红的电话。

  “不要轻易改动我们的结论,从经验和数据来看,这种变化并不在正常范围内。”短短几句话很快帮崔恒立定了心。

  而早在这个电话之前,省局自7月7日组建的“首席智囊团”就已就此事碰头会商。这6名首席预报员个个经验丰富、身经百战。当模式不再可靠,他们就从雷达图、卫星云图等产品中找到支持原有预报结论的依据。而数值预报、智能网格预报、分类强对流自动识别等工具的更新迭代,也让他们自主判断的底气更足了。

  “这是我们的基本功。”吴翠红说。今年模式预报突变性强,确实给预报员带来不小的阻碍,“但模式是预报的工具,预报员才是那个拍板的人。”

  一番关于风的追逐

  精锐尽出,服务跟着需求走

  7月18日凌晨,沙洋县水利与湖泊局副局长刘少青刚刚回到长湖防指,心里的兴奋劲还没消下去。当天15时,长湖水位降到33米,在县水利局的会场上,刘少青几乎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我们保住了长湖沿岸所有干堤和民垸,护住了老百姓的耕地和渔场!”

  而这只是阶段性胜利。“水位下去了,风还让人头疼,尤其是南风。”刘少青说,“因为堤段在长湖北岸,湖堤泡在水里太久了容易松动,水位又高,南风一大,湖面上能掀起一米多高的浪。”岸边加固堤防的6层沙袋,水没过了其中4层,离岸不过20多厘米。

  但是刘少青的脸上却并不见焦急。“在直面南风的1500米堤上,我们早就铺好油布了。”

  1500米堤,是长湖防汛的重要卡点——沙洋县毛李镇内的长湖堤幸福垸段。如今,堤上散浸段面全部铺上了崭新的油布,抵挡风浪冲击和雨水冲刷。那是幸福垸防指组织周边4个村200余位村民、50余位干部,根据天气预报,雨前开工、冒雨赶工铺设完成的。当地人管这叫“彩虹布”,不仅因其色彩鲜艳,也寄托着对雨过天晴的期许。

  单铺油布尚不足够,还要加强巡查、及时排险。“值守人员每两个小时巡堤一次,夜里也不间断。”刘少青说着打开手机信息,“你看昨天气象预报说今天刮南风,我们就会着重查看直面风向的堤面。”这是沙洋县局大胆探索智能网格预报在乡镇的运用,自主发布的精细化预报产品。

  对风的精准捕捉,足足证明“好钢用在了刀刃上”。在得知防汛工作对风的精细化预报需求后,省市县气象部门连夜在长湖大堤险情严重的港口村、沙市关沮布设移动气象站;及时调配应急车深入长湖区域开展现场观测,并与武汉中心气象台进行视频会商;利用省级气象综合业务实时监控系统,时刻掌握相关数据全流程和设备运行情况;通过极目天气App提供风、降水等关键要素精细化预报服务。

  一个关于未来的期盼

  精服务增效益,终让百姓享实惠

  7月22日,在幸福垸,蝴蝶咀书记别舒正在例行巡堤。头上是久违的晴天,他的心情难得轻松。

  从6月28日开始,蝴蝶咀包段的3150米堤面,被别舒和“战友”们用脚步和目光反复丈量。他们曾经冒雨抢铺油布,热得受不了索性掀了雨衣的帽子;忙到晚上八时,来不及吃饭就去帮忙运土打木桩;用沾着泥巴的手捧过渔民送来的西瓜,甜汁还往下淌……

  累归累,但堤保住了,人都还在,别舒感觉一切都值了。“村里的稻田虽然被水泡了,但我们有排涝泵站,如果预报有雨,就提前开机排水。”

  得益于气象部门与社区、村组等基层社会治理组织的联系沟通,气象信息通过社区工作群、邻里一家亲微信群等群测群防工作群实现了进村入户到人,除了指导应急避险以外,还能及时为村民灾后恢复生产生活提供参考。现在蝴蝶咀大部分农田已完成排涝,别舒忍不住开始盘算起下一步工作,“马上就要秋收秋种了,是补种还是采取其他措施?还是得找个农气专家问一下。”

  而湖北气象部门已经想在前面,加强对温度、土壤墒情和病虫害的气象监测,并重点关注后续强对流天气和高温对农作物的影响,别舒心心念念的农气专家已经出发了。

  三答解三问 气象有担当

  ——透视安徽防汛抗洪气象服务

  作者:王晨 王兵 刘佳颐 沙娴 朱光亮 毕靖钰 孙毅博

  日期:20200729

  版号:1

  “江南之首”“中原之喉”,间不容发。合肥这座历史古城,在7 月18 日那天,多处积水及胸,面临安全大考。

  不只是省会合肥,安徽全省告急。

  淮河王家坝站超保证水位,时隔13 年再次开闸泄洪。

  八百里巢湖遭遇“百年之痛”,水位超百年一遇标准。

  长江、淮河、巢湖水位高企,南北中“三线作战”,形势万分严峻。

  6 月2 日至7 月26 日20 时,安徽省平均降水量816 毫米,为1961 年以来同期最多。7 月18 日18 时,安徽省防汛应急响应已提升至一级。25 日12 时,省内长江、淮河、巢湖流域相关地区进入紧急防汛期。

  强降水陷入“车轮战”,气象部门打好“提前战”。

  内涝导致“街巷战”,气象工作者进行“应急战”。

  防汛进入“攻坚战”,气象服务开展“持久战”。

  考验中见行动力,服务中有思考力,迎汛而上、逆向而行,需要勇气,更需要实力。

  考验就在眼前,如何应答通关?

  ——一次高标准考验 一次紧急考验 一次多重考验

  合肥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市防汛抗洪抢险应急指挥部(以下简称“指挥部”)副指挥长罗云峰,7 月19 日一早吃了个麻团,便十万火急赶往防汛一线。曾是气象科技工作者的他,深知这接连的降雨意味着什么。一天下来,一身泥巴,衣服湿了几遍。

  分管气象工作的副市长王民生也是如此。这些天,他奔走于各大水库和圩区之前,每天第一件事是听取天气形势分析和汇报。

  市气象局局长程文杰,入汛后不分昼夜,经常带着一身泥点子,在单位和指挥部之间来回奔波,最忙的时候曾两天两夜未合眼。

  在安徽多地,最近“裹一身泥巴”的气象党员干部,不在少数,那是他们冲在一线、干在前方的生动写照。

  合肥降下全市区域性大暴雨是在7 月17 日至19 日。对于这次过程,市气象局把握较准、预警及时,得到政府和百姓的认可。

  合肥气象服务曾面临一次更高标准的考验。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要求,上报的气象服务材料,试着再少一些专业术语、少一些专业图表,抓住重点、尽量精炼,能写一页纸、不写第二页。

  下大功夫做的产品图,要迅速改头换面;专业化语言要经过二次加工,继续往通俗化上靠;全面的信息服务产品,需在关键点上再发力。有着全国气象部门“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的合肥市气象局党总支,迅速调整思路、优化内容,在一遍遍换位思考、一次次精心打磨下,让新内容出炉、新产品亮相,达到新要求、上了新高度。

  芜湖气象服务面临一次紧急考验。7月初,上有陈村水库和徽水下泄、下有长江高水位顶托和本地强降雨及高底水“三碰头”的不利局面,摆在眼前。扛着芜湖防汛重担的陈村水库,即将达到汛限水位。是否提前泄洪?芜湖市委、市政府领导目光瞄向气象部门。

  顶着巨大压力,气象部门立即综合研判,给出权威结论。据此,7 月3 日20 时30 分,水库中孔全开泄洪。两天后,强降雨倾盆而下。“党建引领,预报关键时刻表现出党员担当。”芜湖市气象局副局长张雪晨说。

  而王家坝气象服务面临一次多重考验。入汛以来,淮河流域已经历9 轮降水过程。时隔13 年后,王家坝于20 日8 时32分再度开闸泄洪,考验升级了:形势和13年前有所不同,需求也随之改变,比如开闸和关闸前后服务的差异性、针对性,都需要在有限时间里周全考虑、缜密研判。“开闸前,雨量服务是重点;开闸后,服务重点转向蒙洼蓄洪区受灾群众。”阜阳市气象局副局长王海东说。

  快、细、稳、准——时间上紧迫、业务上求精、精神上昂然,靠的是淮河王家坝气象监测预警中心临时党支部激活的满满作战力!从7月18日临时党支部成立,5名气象党员身上钉钉子精神一再凸显,“杀得出,稳得住,干得好,叫得响”。

  团队是新建的,初心却是一样的。支部是临时的,战斗力却是持久的。

  南北中三线作战,怎么服务到位?

  ——细分流域单元 分时预报精细服务 精兵强将大会战

  地跨长江、淮河两大流域,安徽汛期进入南北“双线作战”关键时期。糟糕的是,巢湖又下了“一剂猛料”,“双线”迅速扩展为南北中“三线作战”。

  各条战线守河保堤,皆以雨为令。全省气象部门做好同步服务准备。

  南北中同战,要围绕淮河、长江、巢湖等重点流域,细分流域单元,制作发布精细化流域雨情及面雨量预报。省气象局应急与减灾处处长张晓红介绍,开发出精细化的流域格点预报产品是其一,预报时效由3天延长至10天是其二。

  这场仗打得很快很急。省气象台预报员做产品的间隙,端碗稀饭喝上一口;会商结束后,拿个花卷咬上一口。大家明白:抢时间,就是抢生命。

  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汪涛说:“流域精细化预报服务,决定后续太多环节。”

  站在丙子河边上的合肥市包河区烟墩街道农办主任方明勇,正为防止倒灌而进行河水引流工作。笑称“不睡大堤上,就睡办公室”的他,感谢细分流域单元下精确到河道的气象服务。心里有底的他,可以多睡几天办公室了。

  南北中同战,还要紧跟天气形势演变和省政府重点防御部署,细化重点流域关键时期服务工作举措。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说,目前有两个“3”举措:派出由局领导带队的3个督导组,对沿江江南重点市县进行检查指导;派驻3个技术指导组,针对重点地区进行驻点技术指导。

  面对频现险情的芜湖圩堤,芜湖市气象局细化流域面雨量分时段预报,最大限度提升预报预警覆盖面。在其所辖的牛埠镇,部队官兵双脚泡在泥水里,肩上扛着沙袋,汗流浃背昼夜保长江。村民煮好鸡蛋,剥开蛋皮,在大堤上站成一排,往战士们嘴里送鸡蛋……指导员说:“除了感谢乡亲以外,还感谢气象工作者。你们信息到位,连队抢险措施才到位。”

  巢湖流域防汛抗洪救灾进入最关键、最危险的时刻。面向“上拦、下排、边分、固堤”的针对性气象保障服务,在巢湖展开。在这一举措下,中国气象局相关业务单位给予紧急驰援,中央气象台、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选派相关专家赴皖开展现场支援,国家气象信息中心开放更多的中尺度模式产品用于高时空分辨率预报。在省内,省气象局从芜湖、淮北等地调集应急指挥车赶赴巢湖重点防汛地段,在重点圩区架设8套便携式自动气象站。

  南北中同战,同时采取全省气象“大会战”方式,抽调精英骨干、集中应急设备资源,围绕重点圩区,多组、多点开展现场气象服务。尤其针对基层预报预警技术相对薄弱问题,建立省市县1000余名技术人员组成的工作群,并开发线上“智能问答机器人”等。

  当务之急,这些举措皆为提升市县短期及短时临近预报、监测预警精准度,以期快速解决基层在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中出现的问题。

  几点思考,何处着力解决?

  ——守护同一个家 筑牢第一道防线 着力技术攻关

  内涝,关系一个城市的“里子”。但“逢雨必涝,遇涝则瘫”等场景,在全国各地时常有之。面对复杂的城市生态系统,市水务局副局长兼应急管理局副局长严建成认为,气象、水文、应急等部门,一定要有休戚与共的意识和作为。

  预报,决定后期调度;调度,需看前期预报。几个部门职责不同但目标一致,如何从全局出发,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深谋,为减少洪涝损失及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合力?

  程文杰深切体会到,第一道防线作用越大,压力就越大,使命就越大。这背后,是各方面对预报准确率、服务精细化的高诉求。对此,加大技术攻关,显得尤为重要。

www.cairnehost.com

  “南北夹击、隐患齐现、三线作战”的危急现状,使流域上下游雨情、水情、工情信息快速进入及时共享模式,这对预测预报信息精细化要求更高,对气象、水文等部门联合会商的需求也越迫切。

  流域气象业务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认为,各大流域气象中心要结合当前实际需求,对流域业务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对工作机制进行优化,对业务技术组织协同攻关。比如,针对淮河流域,需进一步细化流域“子单元”,由淮河流域气象中心牵头,组织流域四省,发挥各自优势,进行业务协同、工作协同和技术攻关协同作战,让分工更细、任务更明、落地更实。

  如今,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对气象的期待是,既提高预报准确率,又延长预见期。汪克付坦言,一个“提高”、一个“延长”,从目前技术来看,是个矛盾体。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气象工作。无为市委常委、副市长王峰说,雨带变化十分诡异,预报问题是世界难题,这为精准度的探索,提供了更大空间。

  汪涛也有肺腑之言:“大气一直动,云彩一直跑,合肥市在里面就是那么一小点。预报‘精’实际上是一个很高要求。”

  在这种情况下,安徽气象服务在不少方面还是用好了“寸劲儿”。比如今年6月淮河王家坝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启用,刚好赶在主汛期到来之前,恰逢其时地为后续强降雨、开闸泄洪、转移群众等提供了强有力的气象科技支撑。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让人心生敬畏的八个字里,安徽气象服务饱含深情与担当!

  从气象视角看巢湖保卫战——

  大局下的抉择

  作者:本报记者李一鹏 刘佳 王兵 通讯员张晓虹 唐晓东 靳青春 孙毅博

  日期:20200805

  版号:2

  8月4日,在江西省吉安市峡江县砚溪镇绿色生态水稻种植示范基地,峡江县气象部门与

  农业部门组织业务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服务,指导农民进行农药喷洒,防治病虫害,为水稻

  丰收打下基础。图为业务人员正在采集水稻生长数据。图/陈福平 文/吴秀娟7月20日,蓄水3.75亿立方米,约26个西湖水量,转移群众两千余人,蓄洪区总面积达180.4平方千米。

  7月28日,蓄水18亿立方米,约127个西湖水量,转移群众超14万人,淹没面积达330平方千米。

  前者,为王家坝蒙洼蓄洪区;后者,是出现150年来未有的历史高水位的巢湖。

  巢湖缘何出现险情?其安危对全局有哪些影响?此次抗洪战役的关键点在哪里?

  悬湖

  巢湖为合肥市内湖,集水范围包括合肥、巢湖、舒城、无为等市(县),正常水量约130个西湖大小,今年比平时多了一倍多。

  7月25日,站在巢湖闸大堤放眼望去,西面湖水水位明显高于东面和北面,像“一盆水悬在头上”。

  巢湖城防标准的保证水位是12米。7月22日7时,巢湖中庙站水位达13.41米(保证水位12.5米),此后一直高位缓退,到8月2日仍有12.88米,巢湖呈“悬湖”状态近半月之久。

  巢湖一旦出现险情,不仅影响省会合肥市、巢湖市和流域内中心城镇数百万群众的日常生活,也危及京福高铁、商合杭高铁、京台高速等国家重要交通干线,以及华东电网多条10万伏以上高压输电线路。

  如此凶险的原因,还要从“雨”说起。

  巢湖水系的水从南、西、北三面汇入湖内,在巢湖闸经裕溪河注入长江。“今年无论是上游来水,还是本地降雨,抑或是长江流域降水,都偏多。”安徽省气象台台长王东勇说。安徽省于6月2日入梅,8月1日出梅,梅雨期达60天,为历史第一;长江流域安徽段平均降水量967毫米,是历史同期第一;巢湖流域平均降水量931毫米,同样为历史同期第一。

  水来得多,出得却少。裕溪河几乎是巢湖唯一的外排出口,由于长江持续高水位,在洪水顶托影响下,巢湖水外排受限。“28日,出湖水最多1000个流量左右,多于保证水位的水超过十亿立方米,十多天才能排完。”王东勇说。

  迅速降低巢湖水位是防汛关键。上拦、下排、边分、固堤,安徽省政府系统施策。

  “我们的战略,就是能蓄则蓄、能蓄满蓄、能蓄尽蓄、能蓄快蓄,把水留在当地,尽可能减轻周边地区的压力。”合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常务副总指挥、合肥市常务副市长罗云峰说。

  取舍

  “把水留在当地”,相当于在合肥境内286个圩区给洪水找出路。

  然而,不少圩区都是人口聚集的生产生活区,有农田、有产业、有群众身家财物,“留在当地”的决策背后,实际上是着眼大局的“合肥抉择”。

  7月26日上午,蒋口河联圩三联段圩堤被挖开100米左右,这次行洪可以为巢湖“减负”1亿立方米。

  巢湖“减负”了,圩堤内群众的心情却很复杂。合肥市应急管理局局长汪涛说,原本从7月18日开始,当地政府和基层干部带着上千人整整7天7夜巡堤、加固、垒高,在25日开会时,却接到了分洪的通知。

  “但基层干部还是体现出担当精神和大局意识,积极配合完成万余名群众的转移。”汪涛说。

  像蒋口河这样万亩以上的圩区,截至7月28日合肥市已启用9个,286个圩口中启用和漫破的总计186个,蓄水18亿立方米,相当于巢湖常年的水量。

  起先,合肥市采取“全防全守”策略,在7月19日后,随着雨情、汛情加剧,巢湖防汛开始“保主保重”——保人民生命安全、保巢湖大堤安全、保高铁和国省干线等基础设施安全、保重点城镇安全。

  “多下一点雨可能都会带来很大影响,大家都希望雨小点,少启用几个圩口。”对于合肥市气象局局长程文杰来说,从7月19日13时合肥主动启用十八联圩蓄洪以来,到25日前后陆续作出圩区启用决策,是一段忙碌且煎熬的经历。

  “越到后面大家越痛心。”程文杰说,那几天市里常开会到凌晨,未来3到5天降雨多少、入库流量多少、排到圩区后水位能降多少……市领导带着大家一项项精算,最后作出抉择。

  旗帜

  启用圩堤不可避免,但可以结合天气情况精准施策。

  “继续深挖‘上拦’空间,准确测算上游大型水库的‘进洪泄洪账’,尽最大可能减少入湖流量。”这是安徽省政府的部署。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胡雯介绍,省气象局与水文局精准计算巢湖上游水库来水,用足潜在拦截能力。

  “你们看雷达回波,这两条河上方雨会减弱,现在河水上涨是因上游来水,后面会呈振荡缓降态势。”7月27日上午,在合肥市防汛抗旱应急指挥部,罗云峰结合天气雷达回波图,部署东大圩蓄水控制工作。

  “我们对所有圩口逐一分析。雨来了以后,往哪里蓄、什么时间蓄,一系列决策的基础是气象预报。”罗云峰说,对于巢湖保卫战,气象是重要的基础、核心的力量、决策的旗帜。

  7月26日下午,柘皋镇启用星火圩分洪,拦住进入巢湖的上游来水。

  柘皋镇党政办公室主任彭云龙说,在前一天下午接到泄洪通知后,他们邀请专家对圩区交通干道进行规划,同时对高风险地区的房屋采取保护措施。

  极致

  “我们会把现有的技术和力量运用到极致,尽最大努力完成保障任务。”胡雯在省政府防汛会议上承诺,组织全省力量参与巢湖防汛工作。

  “从数值预报模式发展,到智能网格预报建设,再到实况业务推进,现代化建设成果的强有力支撑,帮助我们破解实现预报精准的三方面难题。”安徽省气象局副局长汪克付说,难题首先在于当时正值雨带摆动频繁时刻,巢湖恰在雨带边缘,模式预报结果非常不稳定;其次,需要把单点预报转为流域预报,满足精确到每条河、每个区域的政府调度需求;第三,由于巢湖水位上升,风浪成为堤坝巨大威胁,风浪预报是一大挑战。

  《未来三小时巢湖流域面雨量预报》是此次预报服务中的“明星”产品,气象部门将巢湖流域分成12个片区,制作分片区的降雨、风向风速、面雨量等预报服务信息,供决策参考。

  王东勇说,这份产品是以3×3公里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基础生成的。“网格预报结果为精细划片提供了基础,这是站点预报和预报员凭经验所不能做到的。”有了不断升级的智能网格预报产品,再结合中央气象台援派的水文气象专家的指导,还有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机器学习预报、多模式集成预报等产品参考,在中央气象台、合肥市气象台密切会商下,诞生了此份产品。

  针对风浪预报需求,气象现场服务团队每日三次开展浪高监测,在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援派专家的支持下,安徽省气象局环巢湖风浪监测预报平台上线,这一系统也为防御台风提供了支持。

  8月1日,安徽省宣布出梅。这期间浦东吸血鬼事件,无群众因洪水死亡,彰显了安徽各级党委政府落实“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要求,以大局为重全力做好防汛救灾各项工作的不懈努力。未来一段时间,台风、高温和强对流很可能给堤坝带来新的风险。巢湖抗洪抢险攻坚战,依然不能松懈。